游记 | 吴哥之美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吴哥之美

春节前从柬埔寨旅行回来一直没有按惯例在公众号更新游记,一是因为过年忙着玩耍懒得整理照片和码字,二是确实不太愿意动笔——吴哥窟作为热门目的地,各种攻略、随笔、游记不计其数,写出来难免陈词滥调。前几天刷朋友圈,还看到有好友diss柬埔寨烂遍街”……不过热心读者马女士一直勤奋催更,正正就勉为其难地向各位读者老爷交个差。


标题吴哥之美是套用蒋勋写过的一本同名书。我并不喜欢蒋勋,只是想借来名字一用,来大概说说我心中的吴哥之美。


吴哥窟建筑群始建于12世纪,最开始是印度教庙宇。后来的国王阇耶跋摩七世改信,因此建筑雕刻中印度教和内容都有涉及。有句调侃希腊的话说希腊迷人的地方都是破庙,其实也可以用在吴哥窟上,因为吴哥窟建筑群也是用石头堆起来而现在业已垮塌的一座座破庙。当然,这种废墟之美”“残缺之美如同断臂维纳斯一样很有市场,甚至让人感觉吴哥窟变成废墟反而比全盛时更富韵味。

吴哥之美,美在何处?这种事肯定是说不清的——也不该被说清。中国人对极致的美避而不谈,反而从侧面下笔颇多。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没有一个字说杨贵妃的脸是如何的;这并非故弄玄虚,对美的感受是很私人的体验。不说出这个事物究竟哪里美,那它就始终存在千万种风情,水中望月,雾里看花;列举出三条具体的美,那它就只剩下这三条美了。


破庙随处可见,吴哥窟只有一个。比如圆明园也是废墟,可更适合做爱国主义教育;玛雅人遗迹也是石头,但诡谲多过优美;希腊罗马的废墟,则是人性盖过神性。吴哥之美是各种要素巧妙造就的,保存相对完整的建筑和雕刻、砂岩石特殊的质地色彩、千年时光的侵蚀打磨、宗教题材的神秘变幻、参天古树投下的斑驳光影,还有东南亚得天独厚的光照条件,凡此种种缺一不可。天时地利,为吴哥窟加上独特的滤镜,使它表象上的美得到升华,非常适合拍电影和照片(比如正正就是看了《花样年华》种的草,还找了好多地方拍梁朝伟同款树洞照片)。

吴哥窟表象下的深层美已经被包括许多作家、学者在内的无数游客挖掘,我也拜读过一些文章,写得都很妙。不难从这些文章中归纳出一些普遍的游客感想:对工匠精湛技艺劳动人民勤劳双手的赞叹,和金字塔、长城等没有机械全靠人力的奇迹建筑带给人的感受类似;还有就是对存在与永恒的常见思考。吴哥最有名的是吴哥的微笑,在我看来很像佛祖的拈花微笑,有一种看穿沧海桑田的意味。很多游客抒发的感想大概是:不管一个事物多么繁盛,都不会永远存在,都会有衰败消逝的一天,所以身外之物不重要之类的。比如蒋勋就在书里写美无法掠夺,美无法霸占,美只是愈来愈淡的夕阳余光里一片历史的废墟。帝国和我们自己,有一天都一样要成为废墟;吴哥使每一个人走到废墟的现场,看到了存在的荒谬,或许惨然一笑。这确实是古往今来凭吊遗迹时最常见的感想,从小到大读过的怀古诗文大概都是这样类似的情怀吧。



我也有自己考察吴哥之美的角度,就是信仰之美——虽然这也算是落入窠臼的角度吧。可能是选修了几门印度宗教和的课程,吴哥窟又是印度教混合的寺庙,所以我会更多关注宗教方面。穿过一道道石门,我会不断想象寺庙当年是怎样一种样子,会揣测古人会怀着如何的心情踏足神圣之所。吴哥建筑大多是从外部向中心逐层提高,类似印度教和中的须弥山;每上升一层,象征精神境界提高一层,所以向上攀爬的过程就是追求信仰的过程。吴哥窟建筑都是由巨石拼接雕刻而成,花费的人力几乎难以想象;中国历史上也不缺少宏伟建筑,如兵马俑故宫,花费人力绝不比吴哥窟少。但我总觉得,中国历史上宏伟建筑的产生很多是由统治者作为推动力的;吴哥历史没有很多文献留存,我实际上并不了解吴哥是不是存在这样的,但我宁愿相信吴哥窟是因信仰作为推动力才建造出的。阇耶跋摩七世是柬埔寨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他改信,最主要的功绩就是建庙:为母亲修建塔普伦寺,为父亲修建圣剑寺,为自己重建巴戎寺,为民众在全国各地修建医院(类似于收容所、避难所)。我猜测阇耶跋摩七世就是因为有信仰才这样做吧。

柬埔寨也没有很多历史文献留存,反而是中国保留了最多柬埔寨的历史资料。比如早在三国时期,;元代奉命出使吴哥的周达观写了《真腊风土记》等等。前面说到存在与永恒的问题,很多文明都像吴哥文明一样,只留下了一堆或精美或粗糙的石头;中国离柬埔寨不远,所以留下了可研究的文献,而像玛雅文明之类就不那么幸运了。但从好的一方面看,吴哥文明还算留下了大量宗教庙宇作为辉煌过往的见证,这也许是古人意想不到的由信仰带来的副产品。所以我想,虔诚的信仰也是造就吴哥之美的重要因素吧,这种信仰之美跨越千年仍能带给现代游客感动和启迪。


——————————————————————————————————

照片格式都太大,微信公众号很难上传5MB以上的图片,所以没有加很多照片进来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