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成日本牛肉最大进口国,跟中国有什么关系;特战部队“金牌教头”当选全国 曾两次获破格提拔;马尔代夫发布宵禁令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昂贵的日本和牛,哪里进口最多?不是美国,不是欧盟,而是一个刚脱离最不发达国家行列的东南亚小国——柬埔寨。奇怪的是,这个国家的市场上日本牛肉难觅踪影,连柬埔寨家畜饲养者联盟会长都不知道本国进口了这么多日本牛肉。这些牛肉到底被谁吃了?日本的商社遥指。

要点速读

  • 1美味昂贵的日本牛肉很可能只是在柬埔寨歇歇脚,然后就会被走私到,进了富人的肚子。

  • 2走私牛肉的最大隐患不是疯牛病,走私牛肉和“疯牛肉”是两码事。

  • 3放开牛肉进口,不一定吃亏。

柬埔寨只是日本牛肉走私到的中转站?这个判断很靠谱

养和牛的日本人应该很感谢柬埔寨。因为这个曾饱受战乱,2016年才脱离最不发达国家行列,人均国民收入1300美元的国家,进口的日本牛肉量,却多年蝉联世界第一。

2017年4月-12月,柬埔寨进口日本牛肉量为460吨,超过2016年全年水平,7连冠几成定局

不过,这些进口牛肉并没进柬埔寨人的肚子。细心的日本记者发现,无论是传统市场,还是大型超市,都找不到日本牛肉。在日本料理店和面向西方人的牛排店,好不容易找到了日本产牛肉,但价格在100克40-50美元,是柬埔寨牛肉的近40倍。

在柬埔寨当地的市场上,只出售柬埔寨产牛肉

“日本产牛肉?不可能有。我只见过柬埔寨产的牛肉”,小商贩如是说;“柬埔寨每年人均消费3公斤牛肉,但日本牛肉过于昂贵,吃不起。不知道那么大量(的日本冷冻牛肉)被进口”,连柬埔寨家畜饲养者联盟会长也不明就里。

柬埔寨进口的日本牛肉究竟去了哪里?日本的肉食商社遥指,“相当数量的日本产牛肉从柬埔寨进入,这一点几乎毫无悬念”。

不得不说,这个判断很靠谱。近年来,国人对牛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如果国内牛肉和正规进口牛肉无法满足需求,走私的利润又足够高,自然有人铤而走险。其实,“牛肉多走私”早已不是秘密(有专家估计,早在2013年,我国的走私牛肉就超过100万吨,甚至高达200万吨),且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此图未包括日本牛肉走私路线 来源:南方周末《每年200万吨走私肉行销遍及全国 》2014年

过去,人们认为国外的牛肉价格低(约为国内价格的一半),是牛肉走私的重要原因(便宜的巴西牛肉和印度牛肉是走私牛肉的两大源头);现在看来,高端的日本牛肉,走私量虽小,但也成部分富人的刚需。

疑似运输冷冻肉的载货货车 来源:CFP资料

当然,各部门也在打击走私牛肉,,,。即使地方政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查获了一批走私冻品,最后还需要贴钱去销毁(本地填埋每吨500元,运到外地1000元,焚毁2000元),于是一些部门对吃不死人的走私牛肉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澎湃新闻2015年)

走私牛肉早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被查获的走私牛肉自然只是冰山一角。结果是,虽然禁止日本产牛肉进口,但在黑市上不难买到,“只要有人介绍,能吃到和牛的餐厅很多”。

2015年,上海海关和警方曾共同破获一起大规模日本牛肉走私案

走私牛肉不是没有隐患,但别一看到走私牛肉就说疯牛病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多国爆发疯牛病疫情,随即禁止这些国家的牛肉进口,在正式解除禁令前,这些国家的牛肉进入,就是走私牛肉。于是,有的媒体形成了条件反射,一看到走私牛肉就提疯牛病,就说“疯牛肉”。

2014年,不少媒体直接打出了“江苏查获300吨疯牛肉”这样的标题

其实,这种恐慌毫无必要。人食用病牛的结缔组织或牛脑等部位,确实有可能染上致命的新型雅各布氏症,但随着对疯牛病研究的深入,检验检疫技术的进步,疯牛病早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统计,30年来,全球感染新型克雅氏症的仅有226个人,其中175起病例在英国,且大都集中在1996到2004年之间。近年来,由于“疯牛病”的威胁大大降低,各国纷纷解除了牛肉进口限令。

此外,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还会对各国疯牛病疫情进行跟踪评估,疫情分为“风险可忽略”、“风险已控制区”、“风险未定”三个等级,在2017年5月公布的风险清单中,日本和印度,跟相同,都属于最安全的“风险可忽略”等级。

2017年,日本业内人士曾表示,在日本爆发疯牛病15年后(2010年日本还曾爆发口蹄疫情),经过不断努力,日本牛肉安全性最终得到广泛认可,美国、欧盟、巴西等国家和地区已相继解除日本牛肉进口禁令。

走私的牛肉当然也有些问题,如果走私肉类未经进口国及出口国的检验检疫,可能含有致病微生物、重金属、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食用安全没有保障;,可能不能满足低温储存条件,易变质。

央视《经济半小时》2013年的调查显示,来自印度、巴西等地的牛肉,通过蚂蚁搬家的方式进入。这些牛肉,很多冷冻时间已经超过1年半,可能存在已经变质的情况。

走私牛肉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变质

放开牛肉进口,能打击牛肉走私,也不一定吃亏

如前文所说,一国的牛肉需求量,如果本国牛肉和正规进口无法满足,自然会有走私牛肉来补足。如果放开进口,牛肉经过出口国和的检验检疫,更安全;客观上也能压缩走私牛肉的需求,打击牛肉走私,利国利民。

近年来,对于进口牛肉的态度也在转变,如在2015年和2017年分别对巴西和美国牛肉正式解禁。这样的做法值得点赞,不过开放的步伐应该更快些、更大些。

可能有人会问,大规模进口牛肉,损失了宝贵的外汇怎么办?正如专题《美国牛肉14年后再次输华:对绝不是坏事》所指出的,2017年放开进口美国牛肉,是有条件的,双方公布的贸易方面的10条共识,第一条是允许进口美国牛肉,但第二条是美国将开放从进口熟制禽肉。

美国从2010年起,禁止从进口熟制禽肉

互相交换,相互妥协,共同受益,国际贸易才能长久。更何况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今天,每个国家都非常在意本国的贸易平衡,如果对华贸易逆差较大国家的牛肉安全,放开进口,有利于缓解贸易争端,增进两国关系。

2016财年,印度对的贸易逆差增长至526亿,印度迫切希望解除禁令,直接对华出口牛肉

印度教中的神牛实际上只是指婆罗门牛(Brahman),即瘤牛,一种肩部长有肉瘤的黄牛亚种

也许有人会说,高端的进口,底端的也放开,国内的养牛业岂不是无路可走?要知道,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优势产业,养牛业集约化程度不足,养牛收益小风险大,不如进城打工,农民自然不会养牛。总不能为了所谓的产业安全,强迫农民回乡养牛吧。

2006年至2016年肉牛存栏略微增长 来源:智研咨询

过去的经验是,即使不开放,国内的养牛业也没什么起色,还导致走私牛肉横行。如果放开进口,关税比例合理,低端牛肉也会通过正规途径进入,消费者才能买到又便宜有安全的牛肉。如果非要保护养牛业,用这部分税收来补贴国内的养牛业,可能也比限制进口的效果好些。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曾两次获破格提拔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杨小嘉 编辑 岳三猛)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解放军代表名单公布,共269人。

  看法新闻记者注意到,第80集团军“雄鹰”特战旅政委武仲良在列。这名侦察兵出身的政委一身肌肉,被称“魅力政委”、“金牌教练”。

  (武仲良)

  连长直升营长!他两次获破格提拔

  “雄鹰”特战旅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在战争年代,曾涌现出2个功臣营、6个大功连和5名英模功臣。,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

  看法新闻记者此前曾介绍过,武仲良系安徽宿县人,1969年9月出生,1989年3月参军,第二年,这名侦察兵在全师比武中夺得第一名,荣立三等功。由于表现突出,被直接晋升为上士,担任班长,随后提干。2000年,已经担任连长的他再次被破格提拔,直接晋升为营长。

  而这一切不是幸运和偶然。在新兵连时练倒功,别人连倒5次疼得受不了,他连倒20次。别人跑5公里,他跑10公里,一有业余时间再负重跑。体能训练消耗大,他每天吃晚饭时都悄悄往兜里装四五个馒头。

  新兵连生活结束,武仲良取得攀登格斗、越野跑等10个课目中的6个第一。

  长期的高强度训练,让他收获荣誉的同时,身体也承受了不少的伤痛。即便如此,在练兵时,跳伞、潜水、狙击等特战技能他都能示范,一些课目甚至不输年轻官兵。

  2013年年底,武仲良任政委。每天下午,他都会出现在旅里的训练场上,跑步、拉单杠、过障碍,一练就是两个小时。有的官兵说,看到政委兵龄最长、年龄最大、军衔最高还这样刻苦训练,自己没有理由不练好。

  在上任特战旅政委后的第一次军人大会上,武仲良郑重承诺:不抽官兵一根烟、不占官兵一分钱、不吃官兵一顿饭。他还向全体官兵公布了自己的电话号码,随时接受大家监督。

  武仲良还有一个“爱好”,就是“蹲点”。吃饭时和新兵们一起打饭,晚上睡觉也是随便挑一个宿舍,和战士们睡一起。刚开始时,战士们看到这个扛着四颗星的大校心里都很胆怯,时间长了之后,大家对他的突然造访就见怪不怪了。

  他将功夫瑜伽引入特战部队

  看法新闻记者注意到,武仲良还特别关爱战士,比如在训练后恢复方面,他就想了很多“高招”。

  武仲良认为,高强度训练后没有得到适当恢复,很容易导致训练伤。为此,他推动建成了全军旅团级单位第一家军事训练健康保护中心,官兵们训练结束后可以去磁疗、针灸,放松疲惫的身体。

  (武仲良在练瑜伽)

  而就在2017年年底,另一则消息刷屏网络:“雄鹰”特战旅官兵竟然集体练起了瑜伽,而带头人正是武仲良!

  当时,特种兵格斗基本功考核,武仲良摇起了头,认为动作不稳,身体僵硬,而原因就是柔韧性、协调性还不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请来专业的瑜伽教学团队,而老师们重新编排设计,形成了适合特种兵训练的两套动作。一字马、倒立、单腿拉弓、横叉……现在,官兵们不仅提高了协调性和柔韧性,还对科学规避训练伤有了新的认识。

  今年1月中旬,看法新闻记者随教瑜伽的老师来到“雄鹰”特战旅,目击了官兵们学习功夫瑜伽的全过程。

  “绷脚,腿要直,往上甩,再高,手按直,上身不要晃。”2018年1月,满满雄性荷尔蒙的军营里,女教员赵扬正在向官兵们展示瑜伽通身术这个“独门秘籍”。

  晚上7:30,大礼堂灯火通明,赵扬在给战士们示范讲解她专门为军人设计的特种兵瑜伽通身术。一个动作下来,大家满身大汗,坚持到最后时四肢发颤,脸上表情纠结。

  为了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赵扬请战士上前与她练推手,别看赵老师身材娇小,可与之互动的官兵竟无一人能敌。“主要是心理上缺乏耐心,生理上发力不对,瑜伽通身术能让人从心理和生理上均能得到有效锻炼。”

  官兵表示,训练时很累,但完了感觉精神很好;尤其是针对腰和膝盖的病痛,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还有人说,之前跑步韧带受伤,做动作时都不敢伸直,绷得疼;在练了两个月后,现在敢伸直了。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马尔代夫发布宵禁令

马尔代夫防暴警察/来源:马尔代夫MIHAARU新闻网

据马尔代夫媒体报道,马尔代夫警方2月25日发布宵禁令,宣布每天晚上十点半之后,。

在新闻发布会上,,警方将会介入,并强行解散集会。 。(央视记者 程炜)

开年首播恶评如潮 《舌尖3》 失败在哪里?

央视大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第三季时隔四年在新主创人员手中推出,却让观众大失所望,除了美食的比重减少,内容谬误、故弄玄虚的弊病更令人咋舌。

“舌尖”又一次刷屏,但这回却变成了网友的“吐槽大会”。

大年初四,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第三季时隔四年后重返荧幕,迅速占据网络的热门话题榜。然而,让制作者尴尬的是,与前两季的口碑爆棚相比,本季却成了观众吐槽的对象,影评网站豆瓣网上的评分甚至跌至4.6分,与第一季的9.3分判若云泥。“舌尖系列”这块金字招牌,恐怕是要砸了。

《舌尖上的》系列由央视制作,首季在2012年播出,它是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用时任总导演陈晓卿的话说,该片的目标是“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

首季观众“深夜舔屏” 海外学子归心似箭

第一季播出后反响极佳,吃货们纷纷表示“深夜舔屏”,更有海外学子称自己看后“归心似箭”,迫不及待回国品尝家乡美食。2014年《舌尖2》播出,虽然热度有所减弱,但仍然获得不错的口碑。舌尖系列,已然成为中华美食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

陈晓卿去年从央视离职后,《舌尖》换了主创人员,不过观众仍然抱有很高期待,毕竟已经等待了四年。然而,节目一播出,很多人都傻了眼:章丘铁锅、中药口红、武术传承、宴席规矩……俨然一个“大国工匠+中医养生+国学传统”的杂烩,唯独美食的比重减少了。

片子用大量时间介绍下岗女工红姐的煎饼馃子摊,却被当地观众指出馅料根本不对。片子介绍湖南岳阳平江的“十大碗”时,讲了一堆舞狮和传统礼仪,到最后也不知道是哪“十大碗”。重病妈妈为女儿做早餐、90岁武术家收弟子这些片段,更是成了“感动”,食物变成可有可无的点缀。有网民失望之余吐槽:“我想看个美食就那么难吗?”


总导演:因惯性思维和审美 观众一时难接受突破创新

面对质疑,本季的总导演刘鸿彦表示,《舌尖3》希望有所创新、突破和发展,把饮食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挖掘和呈现出来。节目组还称,由于前两季反响很好,一些观众出于思维惯性和审美惯性,对第三季的创新之举一时无法接受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观众对这样的解释并不买账,纷纷指出了片子在内容上的硬伤。

首先是知识性错误。《舌尖3》节目组自称进行了大量前期调研和学术研讨,但片中却错误百出。美国引进的大口黑鲈,被当成了花鲈;镜头对着钵钵鸡,配词却说着麻辣烫;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的神泉港,写成了“汕头神泉港”;号称“唐朝时便已成型”的西安回民坊,其实1990年代才出现。

有医学专家更指出,节目中给痛风病人喝“花胶炖鸡汤”,不仅不能滋补,还会加重病情。

其次是故弄玄虚、误导观众。片子介绍“锅”时,说章丘铁锅“必须经过3万6000次捶打”;讲“刀”时,说“的厨师只有一把厨刀”;讲“食疗”时,宣称“倾注了个人感情的食物会产生不同的力量”;讲“养生”时,甚至出现学生用三无店铺购得的原材料自制中药化妆品。相关领域的专家指出,这些内容要么与事实不符,要么根本就是伪科学。

当然,先要公平地说,《舌尖3》的创作构思确实存在难度。任何优秀作品的续作,无论电影、剧集还是纪录片,都面临天然的难题:与前作一致,则容易审美疲劳;大胆颠覆,又可能得罪老观众。珠玉在前的情况下,《舌尖3》主动求变,不可谓没有勇气;欲以美食为引子带出文化课题,也不能说没有想法。

西谚有云:“You are what you eat”,反映到人身上更是如此。中华美食和文化一样博大精深,人的餐饮中,有时令、有民俗、有礼仪、有典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吃”字能够概括。但是,这也给节目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文化,就要把功课做扎实,任何与历史或传统相关的知识,都要有证据、有出处,而不是道听途说、含混过关;讲养生,就要按照科学方法,本着求真求实的精神,而不是故弄玄虚、误导观众。从这个角度看,《舌尖3》交出的答卷显然是不及格的,自诩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结果却是贻笑大方。

宣传国家软实力有成效

近年来,官方大力推广传统文化,民间掀起了一阵阵热潮:国学热、中医热、武术热、大国工匠热……相关影视节目也纷纷亮相,这些作品,对内提高民族凝聚力,对外宣传国家软实力,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文化产品从来不是容易做的,不能附庸风雅,也不可急功近利,只有扎扎实实有诚意的作品,才能经得起考验。更何况,的传统文化本身就非常复杂,精华与糟粕共存,有些东西,作为民间传说、风俗习惯或是文化符号或许无伤大雅,但是拿到国家层面来宣传,就必须慎之又慎,避免掉入反智主义的陷阱。只有去伪存真、去芜存菁,才能让更多人认同,否则变成了“玄学”“伪科学”,只会适得其反。

毕竟,如今观众的欣赏水平与互联网的发展程度都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再闪亮的文化招牌,也可能在一夕之间被砸得粉碎,《舌尖3》的失败正是最好的教训。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