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时常脑袋抽筋迷迷糊糊的人来讲,在游览了人类伟大奇迹之后,理应就地马上写一篇详细的“读后感”,以防健忘症发作,最后连去过哪里都忘记! 但明显我的懒惰要比热情来的更快也更彻底,即使耳边萦绕着好多人的嘱咐:“要记录啊!”,然鹅,我并不是一个擅长用文字作记录的人。
按常理说,这篇“读后感”应该配上无可挑剔的图片,精道的解说文字,玄妙深刻的见解以及颇有见地的人生感悟。可是,这些,明显我 都 做 不 到 啊!
常年混迹于理工科高智商人群中间,愈来愈感觉到自己的生硬和对原本温柔内心的漠视,丢失了感受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耐心,时常对着粗糙的自己无可奈何。
在出发之前,带着对旅途的不确定性,未做好功课就任性上了路。后来碰上了馨月,发现这个90后的小妹很有才华,独自背包去了泰国,写了不少温暖人心的东西,让人十分喜欢。
“其实,真正准备好的时候是没有的,那些让我记忆犹新的,往往是种种狼狈不堪和相遇的每个可爱灵魂。”是她对旅行做的最好的注解。
在文化差异中游走,所见所闻和每一段谈话都让旅途有了厚度,比如聊天时,西班牙小哥说:“keep the good memories of the people you've loved",在那个特定的时刻温暖了我。所以我决定接着第一篇继续记点儿流水账,在老年痴呆症潜伏期爆发前留存点带给我生命中无比新奇和开心的瞬间。
在柬的第二天,看完了吴哥博物馆,便乘坐突突车去买票。一路上看到的景色是这样滴:
一瞬间,我觉得回到了(其实是我爹地的)老家大厨房,在一条望不到头的柏油马路上疾驰着,脸上直戳戳吹过混合着泥土的风,两边暗黄的稻田时有时无。坐在东南亚最酷的敞篷突突车上,整个人被喜悦填满,仿佛回到了无忧的童年。
到了办证中心,Oh no,应该叫吴哥购票中心,站在高处一眼qio见排队的人在地表蜿蜒。心里已经打了预防针,结果走近一看,买7天门票的只有我一个。不到2分钟就买好了票,还上了塑,变成一卡片。
上面那三个洞是后来打的。一天打一次,一天之内不限次数。跟攻略上写的一样,买票时候觉得肉疼,走完了7天,觉得太超值,比起国内的景区,简直太良心了好嘛!
根据司机师傅给我制定的路线,去吴哥的第一天走的是大吴哥通王城(Angkor Thom)、巴戎(Bayon)、巴方寺(Baphunon)、空中宫殿(Phimeanakas)、斗象台(Terrace of elephant)、癞王台(Terrace of Leper King)、周萨神庙(Chau Saytevoda)、托玛侬神庙(Thomanon)、茶胶寺(Takeo) 。
一天看完这么多地方,尤其是油腻的突突车司机指着一个看不见的远方,用柬式英语告诉我,自己看完了去那儿找他!我又是一脸懵逼。拿出手机准备定位,发现没有网络!我只好不失优雅的微笑着回答好的。之后,司机便一溜烟不见了。
没想到,这一天就在烈日下甩火腿中度过。一天下来,太阳把脑袋晒成了浆糊,根本没有体会出遗迹的伟大!
第一站,巴戎寺。
我拿着蒋勋的《吴哥之美》,一边翻,一边往四周走走看看。太阳刚刚升起,清风徐来,温度适宜,游客并不多。我看着书里的感叹,眼睛寻找着让无数人倾倒的帝王面相,想象着时代如何更迭,把昔日的辉煌变幻为残垣断壁。
一步步登上石阶,清凉的感觉从脚心弥漫,到处横斜的巨大断石沁出褐色,浓郁的化不开,这时的建筑像一个迟暮的老人端坐着,透着一种静穆。我自觉不言语是对他最大的尊重,遂轻轻的迈着步子,走进一个又一个迷宫般门。
慢慢地,天色越来越亮,各路游客也蜂拥而至。太阳晒的我全身湿透,还需时时停下来避让拍照的游客,不到一个小时,便头昏脑胀。
永远相信眼睛是最好的“拍照”工具。自媒体时代,所有人都带着相机手机不停的拍录演,我亦是生怕留不住印象,费时费力的拍。但是看到照片总是有色差,总是带着机器惯有的冰冷,索性放弃,坐在外围阴凉处,静静地观看。
不一会儿,便看到有趣的场景:本地人来拍婚纱照。后来在塔布伦寺和象台都见到了拍婚纱照的,风格迥异,但总体都透出来一股宫(xiang)廷(cun)名媛范儿。
回来前的最后一天,我选择了清晨再去巴戎寺,事实证明,我的决定十分正确,第一天没有触摸到心底的触角在十多天后直抵内心,狠狠地抓住了每一根筋脉。我慢慢拾级而上,仰望着巴戎寺内的复杂结构,思索阇耶跋摩七世 (Jayavarman VII)重建的寺院与印度教的形象重叠成了血肉,让人惊叹时无法找出任何的奇怪突兀之处。
接近正午的巴戎寺,变成了一个雄壮有力的男人,勃发向上的力量感让人血脉偾张,兴奋不已。听到有导游正在解说,就跟上去,发现了第一天错过了很多东西。比如战时供国王藏匿的深井;比如四面佛的男人面相是国王,脸圆一点小一点的则是王后,较为庄严的则是佛祖之像(四面佛有很多种解释)等等。
在看回廊浮雕时,经过高棉人打占婆人,中国雇佣军出征帮助攻打的画面,我听到一个英语导游讲:“the men with short ears are Chinese"。顿时觉得十分有趣,忍俊不禁。仔细看看,发现画面当中,不同民族的人非常好辨认,中国人结髻戴冠,耳朵较圆,而高棉人则耳垂较长较大。
下面是高棉和占婆的水战场面。
头戴花冠的是占婆人,赤裸身体多半的是高棉人,战斗十分英勇。掉入水中的士兵则正变成鳄鱼嘴中的食物。
从下往上看,如此多人物的安排,竟然不觉得乱,反而细看局部连船体的纹饰都清晰可辨,刀功手法娴熟,人体柔韧有力度,各种多变的形态都一一展现了出来,铺满整个石墙。人物与动物写实的雕刻手法,干净凝练的表现方式,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极高,不得不心生赞叹!
想起来早上刚验票进门,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看我一个人,就过来搭讪,主动要讲解。结果是半小时问我各种问题,最后绕到主题,让我后两天租他的车,他也是个兼职司机。其实我觉得他可能是个专职司机,兼职吴哥工作人员。
后来,在不同的地方遇到好几次这样的情况。甚至在夜市,一个卖衣服的小姑娘为了练习英语,跟我这个非英语母语国家来的人,硬是聊了半个多小时,一直夸奖中国人真友好。我真想扶墙哭一会儿。
经过拐角时,看到一个金发妹子从包里摸出来两个玩偶,把他们安置在圣女阿普萨拉脚下,拿出手机迅速拍照。顿时觉得妹子少女心爆棚。
看完了所有的,几乎已经太阳落山了。手机终于有信号了,联系上了司机,累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突突车司机一整天都躺在自己搭的吊床上玩手机,开心极了。
然后到了我每天最欢心的时刻,那便是坐在全世界最酷的敞篷火三轮里,和混杂着泥土芬芳的空气融为一体,凉爽而惬意,没有太多的钢筋水泥和雾霾,炎热也已经退去。这一刻,是速度与心灵的合二为一。
第二站:小吴哥,俗称的吴哥窟。
从早上到达时,已经人山人海。
清晨的小吴哥剪影。
虽然到处都是人,但是看完小吴哥的感受却是,真喜欢呀。然后,又去了2天。
必须要和国旗上的标志和个影。
关于吴哥窟的历史,网上的资料有很多。简单来说,它建于十二世纪中叶,供奉印度教大神毗湿奴,而一个世纪后就改为了。
我在窟内看到的从建筑形态到壁画内容,大多是印度教的内容。手捧着一本《印度神话故事》,我从认识到逐渐理解壁画中的内容,在午后人潮散去,安静坐在角落里发呆,这本书给予我的想象空间比蒋勋文人式只言片语的抒发情愫要大的多。
小吴哥外围环绕一道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咸海。而现在上面的浮桥则是中国援建的。进了门,仍有长桥通往主殿,两侧是藏经阁(也说图书馆)。而藏经阁前的水池,就是著名的拍摄日出的最佳位置。
作为一个沙漠戈壁滩上长大的孩子,我见过无数美的难以形容的日出和日落,有七彩霞光,更有落日光辉透过棉花般柔软细腻的云朵层层散射,层层浸染,一束束微光呈现不同色彩,金黄色暖如蜜汁,橘红色亮如姑娘的笑容,地平线上一抹红晕,浓郁而厚重,单看着就内心震荡,怔怔愣神。所以并不十分在意在吴哥看日出日落。后来看到的日落,也是在层层自拍杆和手机的包围下,惨惨淡淡的,带着光圈的落日,并不十分好看。
不知谁先提出的说法,在吴哥窟穿红色衣服拍照最好看。结果,我就看到了无数从国内出来旅游的人穿鲜红色,甚至一个旅行团的国内阿姨们穿着一模一样红色的连衣裙站在遗迹上摆造型拍照的。也有肤白貌美的姑娘,穿着露背露腰的红色裙子,众目睽睽下甩动长发对着古寺自拍的。
耳边一直回响起,在塔普伦时,听到一个美国阿姨在与同伴讨论这个问题,最后说了一句:“what a dramatic character!"
也想到客栈老板开玩笑时说,你是我见到的第二个中国人,但是我知道中国人都喜欢拍照,录像,走到哪里拍到哪里。景色在对面,他们不管,就只拍自己,拍完了就走了,反正我来了就行了。不会放下手机去体验体验环境。
老板一边说一边夸张的表演,让我笑的迷之尴尬。
插一张前几日文雯拍的老家戈壁滩落日景象,未加任何滤镜。
吴哥窟内,由于建筑造型和壁雕已经十分复杂而规整,所以佛像被安置在空间布局中,似除了第三层“天堂”中,佛像单独龛内供奉,更多的则是像下图,置于走道中。
在这里幸运的是,因为我的厚脸皮,听到一个讲的非常不错的当地导游一路在用中文讲解,便凑上去听。他是被一对上海年轻夫妇雇用。
后来与上海这对儿夫妇聊的非常开心,只可惜没留联络方式。看得出女生眼中对吴哥的恋恋不舍,因为当天的机票要回上海,所以不能继续多待,老公眼睛闪亮,放下单反笑着对她说,再来呗。
导游告诉我们,这里的和尚都是来做生意的,每天象征性摆摆摊,等下班时,把钱全部拿走。拍照他们都随意让拍。
他还说,柬埔寨出家,最短的半个月就可以还俗。
我跟着导游听故事。从第一层“地狱”到第二层“人间”。
洗罪池里已经没有水了,因为保护遗迹的关系。但一层一层裸露的肌肤更让人对这种信仰的诠释有更多的感触。
现在这里已经是游人最喜欢拍照的取景地之一。
随手拍的,很美的一对情侣。
看到下面的那个单独的小孔了吗?
对,就是《花样年华》梁朝伟正对着倾诉一段不能说的感情的地方。
好像每个中国游客来吴哥窟,都一定要找到这个地方,化身为梁朝伟。
说到这,想到了第二天又到吴哥窟时,遇到的香港小妹妹,一个在读神学的研一天主教徒,准备休学,去学自己喜欢的东西。说话真是温柔极了,像个小绵羊一样,港台腔浓重。
当我带她看这里时,她兴奋的快要疯了。
她说:“你知道吗?我来暹粒三天了,今天是第三天。前两天都在坐在cafe里看《花样年华》。”
就是这个小妹。
在回国的路上,我想找《花样年华》重温一遍,可机上的香港电影,刚好没有这一部,就看了哥哥和梅艳芳演的《胭脂扣》,导致下飞机时,心绪不宁。
当众人都散去吃午饭时,喧闹的王城终于恢复了平静。
赤脚在石板上走着,清凉无比。
阳光斜进来,整齐的石柱的倒影一一排开,像卫兵一样分割出界限,空间感简直美极了。
这时,看到一个年轻意大利妈妈抱着刚几个月的婴儿坐在一边,丈夫则对着古老的遗迹在画画。
白白胖胖的小宝贝一直开心的在笑,看到我也是不停的笑,把我逗乐了。
排队等着登上吴哥窟最高地方“天堂”的人络绎不绝,队伍长的几乎可以绕塔一周了。
法国人为爱妻修建的天梯仍在,但是已经围起来不能上了。另外修了更加容易攀爬的梯子。
我和上海夫妇一起爬上了最高的地方。
我无法想象,如果没有新的栈道,让我匍匐而上,我会不会因害怕而颤抖。
从上面的窗户里,可以看到外门的塔。
上海女生是个极其细致但朴实的人,一路上都拿着书,仔细的看和比对。看得出做了不少功课。让我十分欢喜。
在她的细心指引下,我因粗心而错过有意思的地方的概率小了很多。
这是不是最早的国人到此一游呢?
我们讨论着属于哪个朝代。
女生说,东邑,应该是宋代吧?
不知。
接下来的几天,依次看了圣剑寺、塔布伦、女王宫、龙幡寺等等。
最让我留恋的地方则是奔密列。
走到它跟前,一切浮躁都烟消云散。
从废墟外走入墙内,才发现,原来不止想象中简单的建筑废墟坍塌在地,树木与巨石的共生关系也与塔布伦不太一样,这里更静谧,更富有想象力。
如果有时间,我愿意就在这一个地方发一天的呆。
或者两天,
三天。
一切照片都苍白无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