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必去一次柬埔寨!吴哥碎梦亦惊艳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2018年的春节,因为孩子的提议,我们有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柬埔寨寺庙里的低语,高棉神秘的千年微笑;叹为观止的建筑工程,精美绝伦的浮雕石刻,历经烽火的英勇战象;还有湖面上飘浮的房子,穿梭湖面风波里乞讨的孩子,一个静谧古老的国度,世界七大遗址之一……于是我们来了,走近吴哥,也走进了一段神秘的历史,触摸湮没在丛林中的文明。


第一次看到貌似闍耶跋摩七世的头像,是在2010年世博会上的柬埔寨馆:双眼低垂,头发整齐向後梳,眉眼之间透露出难以形容的宁静安详,却又带著看透一切人间苦难的悲悯。当时不知他是何人,为何能够代表一个国家?这次在暹粒5日深度解读,才略知一二。


我们的目的地是暹粒,主要景点是小吴哥、大吴哥。由于出发之前没有做功课,对柬埔寨的历史文化了解近乎空白,于是借着游览补点课。原来暹就是暹罗,是泰国的古称。粒就是打败,暹粒就是“打败暹罗人的地方”。可见暹粒不仅是高棉文明的摇篮,更是文明碰撞的古战场。

吴哥游:重拾一段失落的文明

惊喜总是发生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第一眼看见吴哥,便知是一道视觉的盛宴。


据说对吴哥解读最为透彻的是蒋勋的《吴哥之美》,可惜我行前无缘得见。“吴哥”一词源于梵语,意为“都市”。它是9-15世纪东南亚高棉王国的都城。游程一开始,我总是被导游的小吴哥、大吴哥绕晕,跟以前约略知道的吴哥窟搭不上边。几番跟钟导游、薛领队讨教,才搞明白小吴哥就是吴哥窟,是高棉国王奉献给神的礼物,而大吴哥则是高棉国王自己的一座都城——吴哥通王城。小吴哥和大吴哥是一个组合概念,分布在45平方公里内、范围颇大的古代文明遗址。


带团的钟导游是华裔第三代,不单汉语好,讲解也十分细致。通过他的介绍,我约略知道,9世纪初始,吴哥王朝(802-1431)先后有25位国王,统治着中南半岛南端以及越南和孟加拉湾之间的大片土地,,鼎盛时期大兴土木,留下了古今奇迹吴哥城(AngkorThom)、吴哥窟(Angkor Wat)和女王宫等600多座印度教与建筑风格的寺塔。1431年,泰族军队攻占并洗劫了吴哥。加之自然环境的恶化,高棉族弃城而去。繁华的吴哥从此湮没在丛林榛莽之中,沉浮兴衰最终化作一缕云烟。

他的发现还要感谢元代中国人吴达观,是他的《真腊风土记》一书的记载,帮助法国探险家发现了这一奇观。周达观于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奉命赴真腊,逗留约一年后于1296年7月回中国。这位温州人回国后以游记写下了《真腊风土记》,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吴哥时期的生活面貌最详细的记载。1860年,法国人亨利在柬埔寨的热带丛林中寻找植物标本,闯入这沉睡了几百年的秘密花园,从而使它再次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见证千年前一个王国的灿烂与辉煌。


虽然我们所到之处看到的只是一片片废墟,一堆堆乱石,要倒不倒的石墙,但能领悟到石头表现的精神,诉说者吴哥的昔日辉煌。

吴哥寺:高棉王国的巅峰之作

作为全世界最宏大的供奉印度教神明毗湿奴的寺庙,吴哥也是旅行者向往的圣地,摄影发烧友的天堂。


能干的钟导游怕我们迷路,先蹲在沙地上用树枝边划边讲,吴哥寺包括东南西北四廊(每廊又分两翼),西参道、正门、三重回廊,。当我走进吴哥寺的一刹那,还是惊呆了!这座由成千上万块砂岩砖石雕凿的奇迹象征着尘世间的天堂,遍布墙壁和天花板的浮雕丰富多彩,回廊的墙壁及廊柱、窗楣、基石、栏杆之上,到处都是,令人目不暇接。浮雕题材主要取自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东墙是“乳海翻腾”的传说,叙述毗湿奴的故事,北墙是毗湿奴同天魔作战的故事,西墙是“神猴助战”,南墙则是高棉人与入侵者的战斗情景。吴哥寺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佛学古籍称之为“桑香佛舍”。吴哥寺以惊世骇俗的建筑特色,成为整个吴哥窟建筑群的代名词,是高棉建筑的巅峰之作,被称作柬埔寨国宝,成为柬埔寨国旗上的核心标识。

吴哥寺的精华在笔直耸立的尖塔顶部殿堂,印度教对山的崇拜,使吴哥寺的5座尖塔如山峰一般耸立,据说代表“天堂”,台阶陡而滑,只能手脚并用地爬上去,或许这才是吴哥寺最正确的打开方式。如今为了安全专门搭建了钢木楼梯,不过游人太多,需要排队等候。趁着家人排队的时间,我沿回廊漫步,不禁感慨万千。建筑结构高低错落繁而有序,布局纵横疏密匀而精致,装饰瑰丽细腻丰而生动。吴哥之美,真的是没办法用言语去表达,行走在吴哥寺,看着这些有灵魂一样的古建筑,说不出的苍凉感,好似一个落魄的贵族,依旧保留着它的高贵和自豪,从那毅然屹立的寺庙建筑上依稀可见,从那大小石雕石刻中跃然而出。最让我惊奇的是,没有寸铁尺木,吴哥寺全部用每块重达8吨的石块砌起,没有使用灰浆或者和其他黏合剂,工匠们仅靠石块的重量和形状的吻合就将它们叠合起来。而且石头是从几十里外的荔枝山凭借水运而来,因此它的建成本身就是个奇迹。


清晨,只要你来得足够早,在吴哥寺的最高处俯瞰,四周还是茫茫然一片黑暗,你或许有点恍惚,但随着太阳的冉冉升起,寺庙的轮廓慢慢清晰起来,仿佛众神开始苏醒。这大概是摄影家门乐此不疲追逐吴哥日出的原因吧。而夕阳下的吴哥寺同样受到游人追捧,笼罩在夕阳余辉下的五座石塔在绿树的映衬下更显静谧、精美、壮观。此时此刻,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脚步丈量、用双手触摸、用心领悟吴哥风骨。

吴哥通王城:此地空余斗象台

走出神一般的吴哥寺,再走进高棉国王的旧都。吴哥通王城(Angkor Thom)也称大吴哥,吴哥通城,吴哥城,洲城,多次毁于战火,后几经重修。现存遗址是12世纪末、13世纪初高棉国王闍耶跋摩七世所建,包括巴戎寺,巴芳寺、空中宫殿、战象平台、癞王坛等。虽然少了一点神秘、威严,却是一样的苍凉。

吴哥通王城面积15平方公里,城墙总长度13公里,高8米,四面护城河宽100米。有5个城门,每个城门的顶端都是一尊四面佛的佛像,面露安详的微笑,由四条巨大的象腿支撑。东侧两个城门每个高达23米。高棉国王闍耶跋摩七世的确建了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壮观的城市。游客多从南门进入,迎门走去,护城河桥两侧两侧各有27座雕像,高2.2米,跪坐姿,合力抱持巨蟒用力拉扯,再现修罗与阿修罗合力搅拌乳海获取长生不老药的故事。左边的石雕眼睛细长、眉目安详、神情慈和、表情含蓄的是修罗,代表善;右边的石雕怒目横瞪,表情凶恶的是阿修罗,代表恶。其中部分石像的头部在战乱中被盗,流失国外。城中的空中宫殿,巴芳寺早已坍塌,残存的古城沦落为一堆卵石和风化的雕塑石刻。


眼前这座空中宫殿是国王用来祭祀的神殿,因为它高大巍峨,犹如置身空中一样,所以得一浑名“空中宫殿”。传说蛇妖住于殿中,国王睡于塔下,若不然,妖必害国。当年的皇宫早是残垣断壁,一地的石头散落在杂草与树丛间,已无从分辨。只有被火焚烧过的战象台还较为完整。战象台就是想当年高棉国王检阅军队和举行仪式的地方,南北走向,面向东,长350米。王宫就在它的后面,因为导游留的活动时间太短,我就没有去王宫遗迹去探险。


战象台旁边的小高台就是癞王台,用处与名字也是谜。,。

塔普伦寺:古树巨根盘踞神庙

看过电影《古墓丽影》的人,都曾被大树包裹寺庙那一镜头震撼过,这就是塔普伦寺。这是闍耶跋摩七世为母亲而建的一座寺庙,此间带有印记的物品,大到寺庙小到饭钵,无不圆融通透。既反映了的精神,又充分运用了高棉的建筑语言,且符合主人的身份,建造得柔美、华丽,女性气息十足。

一棵棵参天古树俨然成了寺庙的主人,我除了惊奇还是惊奇!这些树不仅是古寺历尽沧桑的见证者,而且是寺内最有灵气的生命。这其实是不屈不饶的生命书写的传奇,更是高棉民族不舍弃不放弃,无怨无悔精神的写照。


百年老树早已将神庙紧紧缠着,动弹不得,文物专家们只得放弃修复的念头,保留着原貌。你看!树根放肆地无限延伸,绕着屋檐、探入石缝、将老庙牢牢裹着,我几乎要产生一个错觉,神庙是从树根里蹦出来的,然后它们缠着,就这样缠绕着。这里的树分作两种,个头较大棵的是木棉树,比较粗大且呈淡褐色,而且有多疖的树根。个头稍小棵的则是绞杀榕,树根呈灰色也比较细,但四处纵横,纠结缠绕,穿绕在梁柱、石缝、屋檐、门窗之间,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蒋勋曾在《吴哥之美》里说:几百年前,或许是一只鸟飞过,丢下一泡屎,一粒种子就这么偶然地落在屋檐了。这对于这粒小种子其实很不幸,因为他需要的是泥土,偏偏这个屋檐是岩石,是更坚硬一点的泥土……几百年间,没人来管,只有阳光,雨,和风,也许这颗种子在旱季不知几次已经接近枯死,但是又在雨季醒过来,就那么睡睡醒醒,几百年后,他就长成现在的大树,而以前的屋檐,已经变成它的一部分了,造就了让我们今天叹为观止的奇观。。

塔普伦寺还有一个神奇的建筑敲心塔,最初是为国王设立的建言室。特殊的椎状建筑设计使两旁回音大,中间回音小。如果站在塔里背靠在墙上仰望天空,拍打自己的胸膛,整个塔内就会发出宏亮的回音。因为行色匆匆,我并没有机会来尝试这个实验。

巴戎寺:迷倒世界的微笑之美

巴戎寺是吴哥城的中心,以佛面塔、回廊壁画而著名,共有54个国王54座山一样的人面石雕,栩栩如生,神采奕奕,无不体现出昂扬、优美、动人的姿态。巴戎寺 (Bayon)因为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 笃奉,整个寺庙采用教义的须弥山(世界的中心)为概念而起造。、磊磊环堆如同玉米外型的高塔,代表须弥山;四面城墙象征喜马拉雅山;城墙与第二层建筑之间的环沟空地,代表大海。


巴戎寺巨大的四面佛雕像为典型高棉人面容,据说是建造巴戎寺的国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佛像面带安详的微笑,这就是蜚声世界的“高棉的微笑”。穿行在众多佛塔间,身处任何一个角落,回眸看浮雕,都会发现有带笑的眼睛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这也给了摄影家无限创意的可能,全景二次曝光,与佛像脸对脸,让佛像成为你窗外的风景,精美图片也让人叹为观止。


巴戎寺的回廊壁画也十分丰富,1200米长的浮雕长廊令人惊叹的刻画了11000个人物。内层回廊主要为神话和宗教故事,而外层回廊则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从战场厮杀到生产劳动、集市贸易的生活图景应有尽有,这样世俗化的雕塑题材在吴哥建筑群中是非常少见的。巴戎寺(Bayon) 的壁画,为后代研究吴哥王朝的学者,提供一个相当可贵的历史线索。


崩密列:千年废墟的残缺之美

如果说吴哥寺、巴戎寺代表着高棉的鼎盛时期,是吴哥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建筑,那么走进崩密列,你会发现吴哥被发现时的模样。

崩密列名字的意思是“荷花池”,位于暹粒市东北方向90公里处,我们的大巴颠簸了个把小时才到。这座供奉湿婆神的印度教寺庙,无人知晓它的来龙去脉,只能从现存的建筑特色和风格中猜测此建筑大约始建于11世纪末到12世纪。


专家推断,崩密列是第一座完全用砂岩建筑的庙宇,而且建筑规模和面积几乎与吴哥寺一样大。天灾人祸的彻底毁坏,砂岩建筑材料渐渐被风化,很多建筑自然坍塌,损毁程度十分严重,崩密列基本没有修缮,只是为了游客搭了木制的游览小道,因为已经是废墟,这些小道都是架在那些断垣的上面。

跻身进去,眼前满是被树根挤压,四处散落的石块,还有那些爬满藤蔓苔藓的雕像和残砖断瓦,说是废墟,一点儿也不为过,因为这里早就没有了完整的建筑,有的只是繁华褪去的衰败和一个王朝覆灭的苍凉。多少年前,这是人家朝拜的地方,往日辉煌的庙宇,此时是一堆落石,长满青苔,树根盘踞....

 去柬埔寨之前,有人提醒我,说自费项目崩密列这个景点没有什么看头,除了坍塌的破房子就是一片狼藉的乱石,走在里面阴森森的。现在想来,正是因为崩密列是一座破败、隐秘,未经修缮而保持了原始风貌的寺庙,才对来柬埔寨探险、旅游、摄影、拍电影的人充满诱惑。残缺也是一种美,是让人遗憾却又震撼的美丽。

 

巴肯山:落日里幸福感油然而生

巴肯山位于吴哥寺的西北1.5公里处,导游说是吴哥遗迹群内的制高点。虽高不足百米,但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还是看日出和日落的绝佳之地。山上有座吴哥庙宇遗迹巴肯寺,此寺早已破败,但它是高棉王朝阇耶跋摩一世移都吴哥后建造的第一个都城的中心,被称为“第一吴哥”。


巴肯山的最高点就是巴肯寺,正对罗洛寺建筑群,台基为金字塔式的五层,各层有塔,层层而上,极为壮观。傍晚时分,因为上去的游客坐等落日,我们就没有机会攀上最高点巴肯寺乐,只能在半山腰沾点光。当落日余辉照耀着巴肯山的时候,太阳散发出柔和的光芒。此时,四周残破的建筑沐浴在温暖的夕阳中,幸福感油然而生。

蒋勋在《吴哥之美》中写到:“没有巴肯山的高度,或许我看不到吴哥王朝。原来是我静坐时短短的一个梦。我是落日里发呆的一头石狮,看到夜色四合,看到繁华匆匆逝去,不发一语。”


最后一站去的是洞里萨湖,与巴肯山的落日相比,湖上看到的日落醉人心魄,特别是湖上人家的贫穷景象动人心魄。作为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洞里萨湖雨季时面积达到15000平方公里,宽度超过100公里,水深超过10米,旱季则缩小到不足五分之一。这一方肥沃滋润的鱼米之乡养育周边三百万百姓。

我们要参观的就是渔民们的水上浮村,因为运气好看到了湖上日落。但我没有想到这个景点竟是贫穷的代名词。近乎原始的黑乎乎的吊脚茅草屋,一大堆报废的木船横七竖八堆放在岸边,衣衫褴褛的儿童坐在泡沫箱里乞讨,一股股鱼腥味随风袭来,孩子们的眼神天真无邪却让人心酸。

在结束柬埔寨之旅的路上,我心里始终追问着饿问题: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强盛的高棉帝国沉沦湮灭?我很庆幸,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惟一从未中断过文明的民族。中国曾经被打败,但中国文明从未被摧毁!屹立东方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之所以绵延不断,就因为每个炎黄子孙心里都有个中国梦。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