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bonus·往事犹可追——柬埔寨游记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在年初的时候,我在微博上刷到几张图,是吴哥寺的日出和巴肯山的日落,我在看到的第一眼就深深沉醉在里面,当时想,怎么会有这样美的景色,池水,莲花,太阳和寺庙,平静却又动人心弦,虚幻又无比醉人。当即,我许了个愿,说,2017年的愿望之一就是去吴哥窟看一看这番美景,没想到,竟然在2月就达成的这个愿望。也要感谢学校的recess week后没有期中考,还有室友们的鼎力支持。

一开始,单纯只是被美景吸引,对于吴哥窟本身没有任何概念。在看攻略的时候才知道,这个地方的文化要远远大于其景色。关于文化,出发前几天的抱佛脚显然不足以让我深入了解这个民族的兴衰历史,吴哥窟建筑的精巧细节也不可能完全理解到和欣赏到,但是,只要能体会到几点思想,即使看不懂壁画上的故事,也还是值得的。出发前看了蒋勋老师讲的吴哥之美,多少对于吴哥窟有了一个思想上的认识。甚至,即使只是翻看资料,都能被吴哥的文化感动。


高棉的微笑

这张图或者类似的图已经成为了吴哥窟的代表,图上的人闭着双眼,嘴角微扬,含着笑意,平静安详。之前,在网上看到图片的时候,正是自己非常焦虑的时候,考试,找工作还有家人生病都是摆在自己面前无法逃避的问题,所以,我就盯着这张图看了许久,想着到底该是怎么样的心如止水才能达到那样的一种境界,不仅仅是自我的与世无争,还带着对世间一切事物的宽容慈悲。有一刻,感觉自己能在笑容中得到安抚,甚至有力量去面对自己面前的障碍。后来,我真的看到了这个微笑,在无比灼热的天气里,在四处黄沙漫漫,野草丛生的环境里,只剩下感叹和敬佩,险恶的环境里更加凸显了这股文明的伟大之处和顽强之处。我站在烈日下,仰头望着巴扬寺林立的微笑,深刻得感受到,原来笑也是有不同含义的,不仅能代表快乐,还能代表慈悲甚至能够宽恕罪恶,拯救苦难。这个微笑已存在数千年,相信仍会存在数千数万年,许许多多的人会遇见它,看到它,我们中的有些或许会错过忽视它,有些或许能从中得到力量,有些能得到救赎,有些能得到平静。这就是神奇的地方,这个微笑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不断的延续着对人们的影响。


巴肯山的落日

为了看到落日,早早的就在巴肯山上等着,差不多6点日落,我们3点多就在山上等着了,因为只允许300个人在山上,如果之后再来就要等上面的人下来才能下去。山上的建筑保留的不算完整,甚至能够感受到残败的景象,大概是战争的时候被损毁的严重,至今都没有修缮好。在等落日的时候,听到别人的聊天,竟然现在还记得,有人说这日落远没有在海边看的好看,这话不错,显然天空没有给予我们更加丰富的色彩,前景也不过是几座残垣的宝塔。又有人说,我们成了照相的奴隶,只是为了拍照而拍照,忘记了应该享受日落的美景。而我之前在知乎上看到,拍摄日落,最终展现的不过是我们心中的日落,因为我们大可以用ps变换各种日落的色彩。说的都有几分道理,我不禁想,如果这日落不是在巴肯山,而是在别的山头上,是否会与眼前的不同,或者,究竟是什么让巴肯山的落日与其它的落日区别开来?

巴肯山原先是祖宗神庙,本来在山上有108座宝塔,顶层的宝塔有5座,象征着印度教的须弥山,原本这山有石阶可以爬上,但是石阶十分陡峭,发生了很多事故,现在已经被封了。据说,石阶是故意修成陡峭的样子,让人必须很小心地俯身在上面才能安全的爬上,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对神明的虔诚和尊敬,这里不得不说建筑者的心思很巧妙。我望着那落日,想象着几千年前,高棉人就带着对祖先神明的虔诚和敬意爬到山顶,看到落日余晖,是否会觉得生命圆满,是否在祈祷和感恩祖辈创造出的家园。或许,全世界有很多地方的落日都比巴肯山的美丽,但是很少有落日能够联系到古老的文明和虔诚的信仰。


小吴哥的日出

前一天晚上到巴肯山看了日落,第二天早上3点爬起去等待小吴哥的日出,觉得这顺序也不错,不是日出日落一个象征着生命开始到结束的过程,而是终而又始,有一种生命即将启程,又是一个新开始的意味。我们去的很早,那时候还是满天繁星,感觉很久很久没有抬头看到那么清晰的星空,只是遗憾自己的镜头无法将这黎明前的静谧美好给照下来。之后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日出的时间比我们预计的晚了许多,甚至天已经蒙蒙亮了,开始怀疑我们能不能看到日出,旁边有个外国爷爷倒是一直保持着愉悦的心情,和大家聊天,分享他和老伴旅游时的照片,倒是此刻回想起来,那样的心境才适合享受日出的美好吧。借着日光,池子里的鱼儿开始活动,荡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那时候正好看完lala land,虽然男女主没有走到一起,但是他们的相识相知就像是这水中的涟漪一样,虽然最后都要归于平静,但这涟漪泛起的波纹其实已经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我们也是这样,每个人能做的,不过是激起生命长河中的细小水花,虽然小,但是能够像涟漪一样一圈一圈的影响下去,这微不足道的力量有时候也能无比巨大吧。吴哥之美中,蒋勋老师提到吴哥寺前的莲花池,池水中倒映着吴哥寺和日光,就像是镜花水月一般,既是佛家中常说的色即是空。有时候分不清虚幻还是真实,甚至在水中的日光更要美过于真实的日光,所以想想,有些事情其实也就是镜花水月,不过是人生一些虚妄的偏执,但是没有他们,人生也少了很多乐趣和意义。


平衡对抗着的文化

不管是之前高棉人信奉着的印度教,还是之后信仰的,都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想法,他们认为世界是平衡的,不是一味的灌输着善的理念,而是希望善与恶可以相互制衡。在去的大大小小的寺庙中,很多桥和引道的围栏都是用了蛇神,两条蛇神各占一头,尾巴相连,有些地方还能看到一些神像拔河似的的拉这两头蛇。据说,这两头蛇一头代表着善良正义,另一头代表着邪恶,相互拉扯是力量上的制约和牵制。而在印度教的神话中,最受人敬畏的湿婆神,在他起舞之时,就会降临苦难和罪恶,是为了平衡世间的善和恶的力量。其实,这个观点和儒家的中庸之道很像,但若要说区别,个人感觉中庸之道是引导人在行为处事上不要激进和偏颇,甚至有点自敛锋芒的避世意味,而印度教只是在说一个现象,一个存在于人类思想和行为的事实,更接近于人性的解读。其实,去吴哥窟,看到的要比自己想象的更加荒芜,甚至无法想象他在以前是多么金碧辉煌,堆满宝石。这是一个正在消失的文明,这些石头终有一天会被自然的力量消磨干净,只能去书中找寻。即便是现在,当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掉落,如今也长成了参天大树,根茎盘踞在庙宇中,就好似融为一体般,无法分开。室友说这是无声的力量,这也是中常说的因果。灿烂的景象不可能永远持续,但如今的颓败依然有着某种跨越时空的力量使后人能够了解到它曾经的灿烂。


柬埔寨的生活

有人说,柬埔寨当地人的生活就好像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很穷很破。我有时候觉得,他们可能更加贫困和窘迫。我很怕柬埔寨的小孩,我不知道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去对待他们,印象比较深刻的,我们在参观班黛喀蒂寺的时候,一个小女孩,用一种十分悲切的眼神和语气向我们讨要糖果和巧克力,“不依不饶”,我不知道如果所有人都出于一种同情的心理给予了小女孩她想要的东西,那么是不是在告诉她,向别人索取是一种理所当然并且正确的事情,而她不需要通过劳动和学习来换来她想要的。另外一件,我们在去洞里萨湖看日落的船上,小孩子很可爱,其实接触下来也很天真,他们开始会给船上的游客们捶背,一开始大家可能只是觉得好玩,可是,捶完后,孩子们就开始要小费,大概1美元左右,我那时候有些担心,如果他们发现给他们照相也是件可以赚钱的事情,那么我把镜头举向他们,是否他们也会跑过来伸手向我要钱?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些行为,最小的小孩也就五六岁的样子,有些游客觉得无所谓,或许觉得自己是帮助了那些小孩。

这是我在吴哥寺看完日出后,当地的小孩在垃圾桶里捡游客们剩下的早餐盒子。室友说,很多柬埔寨的大人都不愿意把孩子送去上学,可能因为上完学挣得钱和不上学挣得差不多,就没有必要去上学了。我把这些照下来,写出来,或许无法改变任何东西,人的同情心在这件事上起到了一个十分微妙的角色,一方面,我们想要帮助他们,可以给予他们对我们来说比较充足的事物和金钱,另一方面担心在我们给予的过程中,他们把我们当作了财富的来源,而不是和他们一样的人们,或者他们会不会觉得不平等,因而更加深了从我们身上获取东西的思想。还有一个特别大的反差,在暹粒我们喜欢晚上到pub street(酒吧一条街)上逛逛,街上有很多非常不错的馆子,甚至可以吃到又便宜又美味的墨西哥菜、意大利菜等西餐,让我比较惊讶的是,我们认为非常正宗又美味的西餐很多都是由当地人做的,一点都不比上海那些有名餐馆里做的差。所以,时常我觉得困惑,我在暹粒享受到了很多东西,美景和美食,可是这份享受与当地人的生活之间反差之大,也是超出我的想象,他们原本应该是高棉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播者,可是只有极少数在做着导游的工作,大部分都是靠着游客带来的消费过着异常拮据的生活。如果有一天,我们和当地人可以有财富上的平等关系,那时候,再来欣赏高棉,是否能够更加理解高棉的微笑,或许有一天,我在那些孩子身上也能够看到高棉的微笑。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